员工佳作

一张底片承载的民族记忆 ——《南京照相馆》观影记
发布时间:2025-08-08     浏览量:76   分享到:

《南京照相馆》聚焦1937年南京沦陷后的吉祥照相馆,邮差阿昌、老板老金、演员毓秀等普通人被迫为日军冲洗照片时,意外发现屠城罪证底片。他们从只求自保到誓死守护真相,在绝境中绽放出人性的光辉。

影片开篇时小人物们怀揣最朴素的求生欲,阿昌冒充学徒保命,林毓秀试图对日军示好求安,老金只想守着照相馆安稳度日。但日军的铁蹄碾碎了所有幻想——阿昌目睹同胞倒在血泊中,林毓秀亲历暴行后彻底觉醒,老金看到熟人遇害的照片,怒斥再洗此类照片便是汉奸。宋班长在照片中认出牺牲的弟弟后,毅然走出庇护所复仇,他的壮烈牺牲如重锤敲醒众人,让“求生”升华为对正义的捍卫。

照相馆的背景布令人震撼,老金拉动布帘、北京故宫、上海城隍庙依次展开,每声“唰”都像在叩问民族的尊严。如今我们能在这些地标前自由拍照打卡,而当年背景布上的山河,却是百姓不敢奢望的故土。“大好山河,寸土不让”的台词,在今日看来更显厚重——正是这份执念,让我们如今能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安稳生活。

照片是贯穿全片的利刃。日军用“亲善摆拍”粉饰暴行,却在“不许可”印章下藏着屠杀真相。当阿昌们冒死传递底片时,他们守护的不仅是真相,更是让后代能正视历史的权利。现在我们用手机随手记录生活,每一张照片都是和平年代的注脚,而当年那卷底片,却是用生命换来的历史铁证。

伊藤摔死婴儿逼拍“亲善照”的场景,让人想起如今幼儿园里孩子们的笑声。毓秀抽搐的嘴角与眼中死婴的青紫,对比着当下父母朋友圈里孩子的笑脸,更显和平的可贵。当年百姓在刺刀下强颜欢笑,如今我们能在镜头前自然绽放笑容,这背后是无数先辈用鲜血铺就的道路。

走出影院,看着夜市里升腾的烟火、地铁里穿梭的人群,突然懂了老金们守护底片的意义。他们没能看到今天的南京,新街口的霓虹替代了当年的硝烟、秦淮河的画舫载着游人而非逃难者、纪念馆前的和平鸽掠过孩子们的头顶等等。但这份安宁,恰是他们用勇气与牺牲换来的结局。

当下仍有人试图篡改历史,正如影片中日军掩盖罪证的行径。但今天的我们,能用影像、文字、博物馆里的文物反驳谎言,就像阿昌们传递底片那样,我们也在以自己的方式守护历史。在短视频记录生活的时代,我们更该记得能自由记录的权利,曾是无数人用生命争取的奢望。

《南京照相馆》里的底片早已泛黄,但它映出的民族精神永远鲜活。当我们在朋友圈晒出旅行照时、当孩子们在课堂上学习这段历史时、当城市在和平中日益繁华时,都是对当年守护者的最好告慰——这盛世,如他们所愿。(王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