员工佳作
公司推行“十”字型双向交流机制已有数年。过去,我常在纸上描绘“基层”与“成长”的图景,字句工整如窗外整齐排列的梧桐,却总少了几分真实的温度。直到一场疾风将我吹离办公室,沙粒击打脸颊的痛感、震源车碾压大地的震颤,才让我明白:纸上谈兵的“人才”,不过是浮于表面的文字。若双脚未曾沾染泥土,再华丽的词句也难以站稳脚跟。
阶段性交流结束后,那些鲜活的片段时常在脑海中浮现。
小保当的风沙给了我初次的警示。黄沙漫天之际,震源车如钢铁巨兽般发出轰鸣,两三米高的车轮碾过大地,震颤自脚底直抵心间。那一刻,我真切领悟了“三维地震”——它并非图纸上的线条,而是与地心对话的轰鸣。跟随冯壮壮见证检测线在沙地上铺展,看着南博和工人背负瞬变电磁仪,屏幕上跳动的微弱信号不再只是冰冷的数据,而是大地真实的脉搏。
烈日下的注浆钻孔处,钻杆一节节深入地层,工人背上的盐渍在工装上勾勒出斑驳的河流。他们紧盯压力表的专注眼神,让我在空调房里写下的“工匠精神”显得如此苍白。真正的工艺不在汇报材料光滑的纸页上,而在四十度高温里不肯移开的视线中。后来,车辆陷入沙窝,我们在烈日下推车,汗珠砸进沙地洇出深色痕迹,转瞬便被风吹干。这些画面,比任何“攻坚克难”的表述都更具震撼力。
柠条塔的矿灯为我开启了另一个世界。人生中首次下井前,面对定位仪、自救器,我手忙脚乱。刘浪接过自救器为我系上,说道:“这东西得像系鞋带一样熟练,真出事时能救命。”他指甲缝里的煤屑簌簌落下,矿灯的光束划破巷道黑暗。那一刻,我意识到:安全培训PPT上的条条框框,远不及工人指甲缝里的煤屑有说服力。定向钻机在地下千米处“拐弯”的奇迹,原是无数个井下日夜磨砺出的手感。钻杆旋转时带起的泥浆溅在脸上,宛如大地落下的泪,咸涩中藏着地心的秘密。
巴拉素的荒原上,SWPD125车载钻机如钢铁巨人般矗立。李壮鑫如数家珍地介绍钻杆和钻头,这个用于啃硬岩,那个用于扩孔,仿佛在谈论老友。后来我得知,为了让大家吃上新鲜蔬菜,他每周驱车六十多公里前往榆林市区采购,车厢一半载食材,一半载井场急需的零件。食堂里热气腾腾的饭菜,原来与这样一段风尘仆仆的路程紧密相连。所谓“后勤保障”,绝非账本上的冰冷数字,而是藏于菜筐中的拳拳心意。
榆树湾的蒋德文,从总工程师兼任项目经理后便长驻项目部。他讲述SJP注浆材料时,提及亲水型聚氨酯遇水膨胀,如同为岩层编织防护衣,疏水型则能在干燥地层构筑屏障。他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批注,无声诉说着“转换”二字的厚重分量。
曹家滩生态修复区,冯小铝蹲在沙棘苗前,指尖沾满泥土。三年前这里还是矿渣场,如今草根已能紧紧扒住大地。远处的地质监测桩悄然记录着重生的痕迹。那些为拓展市场奔波的脚步、商谈桌上磨破的口舌,最终都融入了这片重新变绿的土地,化作可见的希望。
风沙磨砺脸颊,烈日炙烤脊背,暴雨浇淋头顶——这些疼痛渐渐将旧我凿空。从最初连钻机型号(如ZJ50中“50”的含义)都分不清,到如今能看懂钻井参数;从对着报表心生畏惧,到理解每个数据背后的汗水;从觉得制度冰冷,到懂得它应承载一线的温度。聆听项目部探讨技术瓶颈时,我不再置身事外;与领导交流时,笔记本上记录的不仅是对策,还有那些“办法总比困难多”的坚定眼神。
坐在桌前撰写总结之时,沙粒从鞋缝簌簌落下。我忽然顿悟:真正的成长,原是从纸面到泥土的坠落。沙窝里的齐心协力、井下的执着坚守、采购路上的风尘仆仆,都在诉说:基层并非仅仅是被书写的对象,而是写作者的手掌。它先在你身上烙下泥印,才能让你写出有温度的字句。
人才是第一资源,这既是科学认知,亦是政策导向。见过沙窝里的脚印,制度才有温度;量过烈日下的汗渍,决策才接得住地气;听过深井里的轰鸣,市场才回得了音。这大概便是双向交流的意义所在:让脚沾染泥土,让心连着现场,让我们这些“纸上谈兵”之人,真正成长为能为公司担当事务的人。毕竟,我们在泥土里扎根愈深愈牢,公司这棵大树,方能生长得愈发高大挺拔,根基愈发稳固坚实。 (黄振宇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