员工佳作
七月的风,携着晋西大地的燥热与尘土,我告别城市的格子间,一头扎进山西省吉县的荒野,投身于陕西省煤层气开发利用有限公司钻采分公司大钻项目部30钻机的钻井天地。作为计算机专业毕业生,置身这弥漫着柴油气息、钢铁轰鸣与精密协作的现场,一段关于跨界学习、深度融入与技术视角观察的成长故事,在黄土地上铿锵启幕。
初入荒野:专业“错位”的迷茫与适应
7月10日,我背着行囊来到山西吉县W3平台井场。极目四望,荒野广袤,钻机如钢铁巨人傲然矗立。而我,一个计算机专业毕业生,与钻井行业的“错位感”瞬间袭来——眼前是沉重的套管和复杂的泥浆循环系统。被分配到大钻项目部,一切归零,最初的任务只是卸套管、清洁场地、登记施工台账。
野外条件异常艰苦:蚊虫肆虐,板房简陋。室友钟玉林的陪伴,是这片工业荒野中的温暖慰藉。我们相互打气,在尘土飞扬中穿梭忙碌。我尝试转换视角:卸套管时,不再仅视为体力活,而是观察管体标识、检查螺纹磨损、学习套管规格;登记工况时,那些枯燥的数字在我眼中开始有了生命。它们不再是孤立数据,而是井下钻头破碎岩石、泥浆携岩护壁、维持井控安全等复杂过程的实时反馈。我开始理解其中关联逻辑,在看似“打杂”中,悄然构建对钻井工程最基础的认知框架。
挑战突破:压滤机旁的刺鼻印记
7月下旬,首次参与压滤机作业,成为一段刻骨铭心的“洗礼”。破胶剂刺鼻的气味弥漫四周,熏得人头晕目眩。但正是在这般环境中,我系统学习了安全操作规范,明白了压滤机处理效果直接影响返回泥浆池的泥浆性能。我更意识到,每一项泥浆性能调整,都对应着井下安全(防塌、防卡、防喷)和钻井效率的具体需求。
烈日下的考验接踵而至。一次卸套管盖,我在烈日下暴晒三小时,汗水顺着脊梁流淌,皮肤被烤得滚烫。下班时,身心俱疲的我却收获意外温暖:工人大叔豪爽地切开西瓜,递来清凉果肉;做饭大叔盛饭时,特意多夹了几块肉。这些质朴善意如同荒野甘泉,冲淡了疲惫,也让我愈发融入这个充满烟火气的“钻井大家庭”。
成长蜕变:在榜样与伙伴中扎根
项目经理李靖,是我眼中的“钻井铁人”。高温酷暑下,他不仅亲临一线指挥协调,紧盯起下钻、下套管、固井等关键环节,更不忘关怀工友,送上降温雪糕。遇到井漏、井壁失稳等复杂情况,他总是冲在最前,凭经验组织分析、制定对策。他用行动诠释了“责任重于泰山”的钻井精神,成为我心中的标杆。资料员高少辉,这位仅大我6岁的“师傅”,带我报销费用、制作报表,将公司流程掰开揉碎地讲解。从生疏到熟练,我渐渐摸清钻井项目的“神经脉络”,也明白钻井并非单纯体力劳动,而是数据与规范交织的精密网络。
经过一个月淬炼,我从一无所知的“门外汉”,成长为能理清基本作业流程(钻前-钻进-完井)、看懂施工报表关键指标、理解顶驱、泥浆泵等设备基本功能的“小能手”。每一次卸套管感知的扭矩反馈、跳动的参数曲线、压滤机有规律的嗡鸣,都成为丈量我专业成长的刻度尺。
专业不对口又何妨?这片黄土地上的钻井人,用包容与耐心为我铺就“跨界”成长阶梯。环境艰苦又怎样?伙伴并肩、前辈引领,让每一次挑战都化为破茧动力。
如今,站在井场远眺,钻机依旧轰鸣,黄土地上的钻井故事仍在继续。我深知,这趟荒野之行不仅让我学会钻井技能,更让我读懂一群人对行业的坚守——在尘土与烈日中,以热血浇灌热爱,以实干诠释担当。未来,我将带着从钻井现场汲取的力量,继续在跨界成长道路上深耕,让计算机专业思维与钻井“钢铁脉搏”碰撞出更多可能,在这片黄土地上,书写属于自己的“钻井青春注脚”。
(钻采分公司 苏赛雷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