员工佳作
从陕西咸阳出发途经甘肃酒泉前往新疆,车轮碾过连霍高速路面一路向西往乌鲁木齐驶去,车窗外的风景渐渐褪去关中的绿意,风蚀残丘像被岁月啃过的骨头,戈壁滩在烈日下泛着金属般的光,可就在这片看似沉寂的土地上,我总能撞见最热烈的“生命力”。
那些矗立在荒漠里的“大风车”,巨型风力发电机的叶片转得沉稳,十几层楼高的塔筒顶着机舱,在旷野里排成阵列,风来的时候,整整齐齐的叶片搅动气流,像一群沉默的巨人在跟自然对话;在新甘交界处的柳园服务区休息时,我见多辆半挂大车慢吞吞从主路驶过,车厢里躺着裹着帆布的风电扇叶,足有几十米长,这些“新家伙”一定是往新风场送去的;继续赶路时我看到那些铺在戈壁上的“蓝色海洋”,成片的光伏板顺着地势铺开,玻璃面板反射着阳光,电缆在板下织成细密的网,把光能悄悄变成电流。
看到这些我忍不住想起自己守着的那些瓦斯发电机组,在煤矿井下低浓度瓦斯曾是让人头疼的“安全隐患”,如今通过管道收集到电厂,在我们的操作屏上转化成电流,驱动公司的生产机器设备,以前总觉得自己公司做的是“小众生意”,这次在戈壁上看到风电的叶片、光伏的面板,才突然明白我们和它们都是同一场“绿色革命”里的参与者。
这些年变化太快了,刚上班时瓦斯发电机组的控制还靠手动调节,现如今结合煤层气公司“四化平台”开展的智能化革命,实现了数据实时上传,一些故障预警比一线老师傅的经验还准,就像戈壁上的风电,从最早的小功率机组到现在的兆瓦级“巨无霸”,光伏板的转换效率一年一个新纪录,真的是新能源的赛道上,技术更新从不等人。
这次旅途最触动我的是路过一个风电运维站看到的场景:几个运维工人围着控制柜,手里拿着平板比对参数,过后我查资料才知道他们在调试新的“风光储一体化”系统,让风电、光伏发的电能更稳定地“走进”电网,这让我想起之前领导说的:“以前凭经验吃饭,现在得跟机器学、跟年轻人学”。
其实不管是守着瓦斯发电机组,还是维护风电光伏,我们这些一线工人都在做同一件事:让每一份清洁能源都不被浪费,低浓度瓦斯发电也好,风电光伏也罢,不过是大自然给的不同“礼物”,我们的任务就是把这些礼物拆得更精巧、用得更高效。
戈壁上的风还在吹,光伏板还在收集阳光,我们低浓度瓦斯电厂的设备也在日夜运转,新能源的浪潮里,没有谁是旁观者;那些运输扇叶的大车在高速上奔驰,那些升级的光伏板在荒漠里生长,都在提醒我们,要赶得上技术的脚步,跟得上时代的节奏,毕竟绿色能源的未来,是每个拧好螺栓、盯准数据、守好机组的大家一起奋斗出来的。
(郝有健)